刘潜新:山林构筑生态梦 -尊龙凯时贵宾会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1日
来源:天门网
打印:
字体:

●天门网全媒体记者 邓慧遐

从军校学生到部队军官,从部队退休后又返乡创业,他用军人的坚韧不拔,蹄疾步稳打造生态循环农业。他,就是皂市镇长寿山夹山冲生态循环基地创始人刘潜新。

矢志报国   最美青春献军营

1963年,刘潜新出生于一个军人之家,耳濡目染军队严明的管理、踏实的作风,他从小就向往成为一名军人。1980年,刘潜新由长沙工程兵学院(现并入国防科大)入伍,在大学里,他刻苦钻研工程技术,成为工程兵中的佼佼者,参加过“引黄济青”等重大工程、“98抗洪”等急难险重任务。

“上世纪80年代,我作为工程兵参加‘引黄济青’工程建设,当时才20岁出头。”说起那充满激情的岁月,刘潜新记忆犹新。当时环境艰险,条件也特别艰苦,吃住就在工地上,参与“引黄济青”工程建设,成为他难忘的青春历练。

正是这段参与重大工程建设的经历,磨砺了刘潜新的意志,锤炼了他的作风。身为一名工程兵,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常年在工地一线与泥石作伴,筑桥、打隧道、造码头、建阵地、修洞库……刘潜新转战南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湖北某预备役舟桥团后,更是勤学苦练舟桥技术,成长为一名优秀军官。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来袭,刘潜新不顾个人安危,和战友们驾舟行进在激流险滩,在前线不分昼夜奋战,先后救援了嘉鱼簰洲湾、监利等地一批又一批遇险群众……

因为工作出色,他后来调任湖北省军区汉阳干休所所长。任职期间,他关爱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等对象,把干休所管理得井井有条,单位多次获得先进称号,赢得了上级和服务对象的高度评价。

脱下戎装   返乡务农当“司令”

2012年,刘潜新从汉阳干休所退休后,决定建设一个生态循环基地,发展循环生态农业,依照自然的规律,来解决人们餐桌上的安全与美味问题。

金秋时节,爬上皂市镇长寿山一处高地,金黄的原生稻扑入眼帘,散养的鸡鸭鹅在山林悠闲觅食,微风吹过,稻香扑面。而六年多前,这里还是一片被人遗忘的寂寥荒原。

2013年,刘潜新在这里签订了30年的土地流转合同,开始了农耕生活,因为在山林里放养的鸡鸭鹅等动物较多,刘潜新自诩“刘司令”。在有些人眼里,从部队退休的他,放弃组织安排的省直机关工作岗位,甘愿返乡当农夫,有点“苕”。但刘潜新有自己的坚持。转眼六年多时间过去,如今,夹山冲稻浪翻滚、鸡鸭鱼鹅成群……

“你说我们老板严不严?只要超过三天的鸡蛋,绝不对外卖,而是煮熟了喂给畜禽吃,这样,既保证了顾客买的鸡蛋绝对新鲜,又给基地畜禽增添了营养。”在员工眼里,刘潜新有点“怪”,与别人不一样。

利用原生稻生产的米糠喂食猪鸡鸭等动物,鸡粪、猪粪喂蚯蚓,蚯蚓再喂鸡鸭……在夹山冲生态循环基地,农田不用化肥和农药,直接用有机肥;动植物均处于自然生态环境,产出的是绿色无污染的食品。这正是“刘司令”离开大城市回归山林的重要原因,刘潜新说,他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为都市家庭提供一个远离农药、除草剂,远离激素、抗生素,能尝到儿时的滋味,生态过程直观可见的自然循环生态基地。

如今,刘潜新正在把夹山冲打造成健康休闲活动的基地——田园综合体。它首先是一个生态产品基地,其次是一个自然农法体验基地,最终将形成一个互助养老基地。

山林逐梦  生态基地初长成

“逢年过节,忙都忙不来,如果不预订,肯定缺货。前几年春节前,刘老板禁不住朋友的请求,把原本留给自家的猪排、羊排都让出去了……”采访中,员工告诉记者。

刘潜新说,在夹山冲,目前,原生水稻的生长周期达163天,比一般水稻周期延长43至53天,比东北大米还长23天。加上伏天的冷水循环,稻田昼夜温差可提高约5℃,大大提高了原生稻的糖度。再利用养殖的动物粪便,解决了稻田用肥问题,利用甲鱼等肉食水生物,加上诱虫灯,解决了不打农药、消灭害虫的问题。同时,喂养的蚯蚓等又成为畜禽的饵料,这一切,都是为了产出最好的生态循环食材。如今,这里的产品已成功注册“夹山冲”系列农产品商标。

2016年以来,慕名到夹山冲观光自然生态农业的人士已达万余人次,其中不乏武汉、上海、长沙等地的客人。

经过刘潜新的多次实验,他自己设计、建造的华中地区独一无二的平原稻田窑洞,如今已初具规模,因冬暖夏凉、四季如春,不少游客前来体验。

“希望依托寿山寿水寿土寿林,培育更多寿米寿鱼寿禽寿果!”刘潜新信心满满。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尊龙凯时贵宾会的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
网站地图